按马来西亚客家人从中国祖先那传承的历史传统,子孙送寿衣给父母,是养儿防老的具体实践,也是纳福避祸的吉祥。寿衣作为父母一生最贵重华丽的衣服,在马来西亚甚至以金银线装饰或混边,或是装饰金纽扣,是老年人庆祝重大喜庆或六十岁以上大寿,向亲友显扬人间孝道的体面礼服。子孙早逝,老人也可以变卖寿衣配件或整件寿衣,感受子孙预早操心父母养老的孝道。
到老人离世,寿衣转为殓服,随着先人上路,表达着子孙尽孝。也因此,直至上世纪初,以中国客家人占多的华人裁缝,把寿衣视为手艺荣誉。量身开剪都得择吉日用心思,寿衣裁缝学徒要满师,条件之一就是独立完成寿衣制作的水平。
马来西亚独立以前,早期下南洋的先民到达马来西亚半岛,最怕举目无亲。他们初到贵地,主要是依托着原乡的亲友关系,寻找自己早在当地生活的乡亲父老,投靠到原乡父老以“县”或“州府”名义成立的同乡“公司”,然后栖息在“公司”的会馆,以后便有先到者介绍后到者寻找生计,到前者既熟悉也有关系的地点谋生。19世纪以来,马来西亚很多布料经营者、裁缝业者,常是来自广东大浦、永定、惠州、丰顺等地的客家人。他们多数依靠统一方言群体的人事关系,从学徒制度出身,到经营新店,或者子承父业,后来又有人进入现代纺织业或开设车衣厂的。现代人或难想像,马来西亚人为什么把寿衣视为人生最讲究的礼服,因此衍生出苛刻的师徒制度。学徒能够独立做好一件华贵寿衣,才能取得满师自立门户的资格。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,这些马来西亚客家裁缝,其中一项最为丰厚的收入来源,则是为老人家做寿衣。
最近,马来西亚洋服市场上以承接量身打造闻名的FOX裁缝公司,收购另一家经营超过半个世纪的著名裁缝老店,清点其库存布料,发现存货里头用作寿衣的面料剩有61卷,高三十六尺,居然是昂贵的真丝纱绸。
正由于当地客家人传承了原乡父辈对寿衣的观念,和避免老无所养的储蓄保值概念结合,因此裁缝店才会库存寿衣布料。而马来西亚的客家裁缝店,极乐意接受寿衣订单,不仅为了能靠细工收费较高,以及额外收到表达“吉利”的红包外,更会受到更多马来西亚社会的尊重与赞扬。由于老人们六十大寿、七十大寿、八十大寿,或遇到特殊的喜庆,都会穿着这套衣服接受亲友贺喜,无形中也在展现裁缝的手艺。老人生前死后穿着这同一套衣服是否合身体面,寿衣是否美观耐用和保值,涉及裁缝名誉,也关乎其传承人饭碗,是人们以后再找这家店或其徒弟定制寿衣的口碑标准。
1911年后,中国泊渡于马来西亚的寿衣文化,寿衣是生死两用的,可以是生前供大寿宴喜穿着会见亲友的礼服,也是死后最体面的殓服,只是先民将穿殓服的过程统称穿“寿衣”,并且也以“寿衣”这一含带吉祥寓意的代称,满足大家对于关于死亡用词的忌讳。现代思想把“寿衣”原来基于防老的概念转向忌讳死亡,不曾忘记“寿衣”原有的文化意涵。
古时,将从定制寿衣,裁剪寿衣到交货视为一种纳喜风俗。在交货的日子,除了付给裁缝布料费和工钱,按习俗也要封给裁缝一封红包,以示双方取得吉利。而这类所谓“纳喜”的习俗,就是利用某些特殊日子,将人们原本忌讳谈的老龄、死亡等事,在不可能发生的时刻,转化为天地鉴证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的体现。例如,在未到一定年龄,也不可能死亡的时间,把原本让人们联想死亡的事物,赋予“吉祥”的释义,变成喜事来办。而定制寿衣的风俗,背后蕴含的纳喜意愿,就在于祈求老人能长寿,祛病延年。小辈赠送寿衣给长辈,也被认为孝亲敬老的善行,会招来功德福报。因此老人添寿衣,都是由儿女赠送父母,以示孝道。
千蚨寿衣店 中国著名品牌 百店连锁
殡葬服务一条龙 又快又全服务好
【关注千蚨,为爱打造奢华礼服】
正是民间将老人做寿衣视为“纳喜”的祝愿,社会上才会普遍流传鼓励儿女为长辈做寿衣的说法,认为能招功德。